返回首页

网站导航
资讯首页> 热点推荐 > 观点大咖说 | 未来,超级城市应该是怎样的?

    观点大咖说 | 未来,超级城市应该是怎样的?

    热点推荐2020年01月15日
    分享
      编者按
      
      “智慧城市”起源于IBM的宣传——“Smart City”。但在随后的研究和推进过程中,无论是建筑行业的专家,还是研究智慧城市的学者,都有了一个相对一致的看法, “Smart City”不能翻译成为“智慧城市”。
      
      其实,IBM的“Smart City”原本是信息技术在局部领域(如供水、供电系统)的应用。“高级智能的阶段,我把它叫‘intelligent’, 而非‘smart’。”联想数据中心集团、智慧产业资深咨询专家姚念康在谈及智慧结构时,这样定义智慧。
      
      “城市的数字化转型绝对不是用IT技术把原有流程简单照搬到线上,而是以互动、共享、弹性、精细的模式重新定义了一套玩法。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正是这些海量的城市数据成为未来超级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建筑协会智能分会智慧城市专家组副组长林海雄强调,技术变革下,未来的智慧城市,应该是“前后台协同运转的超级城市”。而这个超级的智慧城市核心理念就是数据驱动。
      
      那么,未来的智慧城市究竟是怎样的?当下的城市智慧化进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构建理想的智慧城市?
      
      一、困局:关键环节多重局限,当前举步维艰
      
      首先,规划者思维模式出现了局限。现在的智慧城市多是以IT方式来规划的,称为“顶层设计”。关于智慧城市,有联合了五大委办局制定国家标准,也有同时推出的246个智慧城市示范。
      
      “这些都默认了城市是有一个最完善的运行机制的。我们的专家只要推进这个标准就可以了。但这样思维是对智慧城市最大的伤害。因为每个城市都有它最底层的形成逻辑和运行机制,不会有顶层设计,也不会有全国标准。”
      
      其次,建设者的工具手段是有局限的。如今,包括智慧医疗、交通、养老等系统都是一个个去搭建的。如果要依靠这些各自独立的系统实现城市智慧是不可能。系统不会产生城市智慧,更不能实现这一以生命演化为逻辑的复杂组织形式。
      
      最后,评估者的标准体系有局限。国内的标准和规划有很多,这些大都依靠对IT使用的多寡程度来评价智慧城市,其本身就具有局限性。
      
      上述局限性最终导致当前的智慧城市是“运营与管理双重职能”模式。这样的模式是庞大、冗繁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智慧城市各个环节的协作运行。
      
      比如,现在的智慧城市多是按政府管理条线相匹配的业务来规划系统,系统设立与管理部门的事权划分一致。如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公安、智慧环卫等。
      
      智慧城市系统大多是垂直部门建设的,形成一个一个的“数据烟囱”。但其实,各种数据可以服务的都不仅是一个系统,由此导致大量的数据重复采集。各系统之间的共性需求又没有统一,数据的共享和汇聚会在各个环节都体现出困难。
      
      城市公共领域的业务系统大都包含了“运营和管理”的双重职能下,政府不得不承担起这类城市生命线系统的运营。
      
      “这是因为这些工作不但难以盈利,而且由于其运营动态工作量和效果难以量化评估,所以无法交由企业去运营及实施补贴。”林海雄认为,未来,城市公共领域中可以实现市场化运作并盈利的“运营”工作,逐渐由企业主体去承担。政府逐渐转向纯粹的“管理”角色,主要完成规则制定、底线审查、标准检验等工作。“这才是未来智慧城市的理想模式。”
      
      二、数据驱动是核心,实现需分“三步走”
      
      那么,智慧城市如何打造呢?首先要找到其核心理念,即数据驱动。打造这一核心,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城市全面数字化。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定义:一用数据重新描述和解释城市;二用数据贯穿城市全生命周期。
      
      第二步,用数据训练出城市智能。把城市运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起来,进行识别,进而挖掘城市系统的运行规律。
      
      第三步,依靠数据可以对城市运行进行预测和操控。以前的信息、系统都是人工管理,而现在则可以通过数据有机交换,建立不同场景应用间的联系。数据之间的共享就会让城市各系统间产生磨合,进行精细化管理。
      
      实现了上述三步,也就构建起了由数据驱动的超级城市。
      
      “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下,城市的运营和管理被赋予新的逻辑。城市的数字化转型绝对不是用IT技术把原有流程简单照搬到线上,而是以互动、共享、弹性、精细的模式重新定义了一套玩法。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正是这些海量的城市数据成为未来超级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林海雄进一步构想了拥有上述核心的智慧城市将是“前后台协同运转的超级城市”。具体展现如下图:
      
      三、“三足鼎立”构建智慧城市的三大体系
      
      林海雄在讲解如何构建这一智慧城市时强调,实现模式变革需要以下三大支撑体系,即信息技术体系、经济机制体系和管理体制体系。
      
      信息技术层面
      
      1、城市的市政、物流、环卫等基础设施实现万物互联、实时在线、可感可控,具备了无人值守自主运营的能力。
      
      2、建立低成本、高密度、全业务的城市感知网,对环境、气象、积水、噪声、人车行为以及污染物排放、违法施工等各种复杂城市事件实施全面感知。
      
      3、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依托基于“GIS+BIM” 的数据可视化运营平台已经发展到能动态调度各种城市设施和服务资源的地步。
      
      4、工信部165号文允许电力230网络与燃气、人防、水务等行业采用共网模式和时分双工(TDD)方式载波聚合,城市物联感知专网呼之欲出。
      
      经济机制体系方面
      
      1、开拓城市设施和服务的产业风口,培育新型的城市运营企业,运营各种设施和服务,小到单车、路灯、垃圾桶,大到厕所和各种公用设施。
      
      2、活用实体空间运营权,吸引掌握线上流量和物联网平台的ICT和互联网公司入驻,城市空间作为其未来的流量新入口。
      
      规划布局智能体验区、新零售、MAAS出行、无人物流配送等新的空间场景,形成数据采集能力,配套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逐渐释放出海量数据的商业价值,使得数据运营成为城市运营商的一种重要商业模式。
      
      3、在基础设施领域开创特许经营与市场定价相结合的模式创新,探索城市基础系统实时在线可控、可运营的模式,以数据运营驱动城市运营的逻辑催生出新的运营商业态。
      
      管理体制体系方面
      
      1、政府部门的城市“运营”      职能逐渐弱化,剩下的“管理” 职能逐渐尝试做跨部门的融合。
      
      2、政府的组织架构需要做一定的调整,需要出现一些跨行业的高维机构,比如:从规划国土等多规合一到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整合;融合规划、城管、环卫、环保、市政市容等传统部门业务的大城管部门;各种城市生命线的应急能力需要整合成为了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等。
      
      3、需要成立城市数据主管部门,开始自上而下统筹智慧城市建设的设施和数据。用定义数据的手段来对接城市高维管理机构的规则设定、底线监管等职能,而这些职能的行使,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整个城市生命周期的数字化。
      
      林海雄将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形象地比喻成了“城市驾驶舱”。其关注点可以从城市工程性基础设施运营,扩展到城市治理的所有领域,包括环保、交通、城管、应急、舆情、产业、文化、人口等方方面面。
      
      这个“驾驶舱”是这样的:
      
      未来,智慧城市应该是“技术+理念”的双轮驱动,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柔性显示屏技术、5G技术、边缘计算技术、量子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等多样新技术的驱动演化。
      
      “而在规划理念驱动方面,传统的空间美学主导的城市设计,以及法定体系主导的功能分区,已经使这个行业的想象力逐渐枯竭。规划师要开始回答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一系列关系问题。面向未来,尚未存在的需求和成熟的产品需要依靠洞察技术的趋势和人性的偏好,重新定义城市在新技术作用下的新的生产生活模式,所以,善于规划多元化试探性的示范性应用尤为重要。”
      
      我们期待在不远的未来,我们都能够生活在这样的智慧城市里,享受智慧“驾驶舱”带给我们的完美生活。
      
      作者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
      
      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
      
      担任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智慧城市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勘察业协会 建筑智能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第五(上海)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主要编写人之一;《交通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弱电篇的主要编写人之一;《世博园区信息化工程技术规定标准》主要编写人之一。

    相关阅读

热门活动
工具推荐
  • 工程设计计算器

    弱电工程设计计算器
  • 河姆渡方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