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智慧城市、智慧建筑发展引发关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处于什么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要解决哪三个问题?做到哪四个“避免”?如何解决“三热一冷”的问题?要做到哪“五个要”?未来智慧城市将是一种什么场景?
6月6日,第四届(2019)中国智能建筑节在福州隆重举行。在福建省省委和福州市人民政府的亲切关心下,在福建省商务厅、福州市商务局的支持下,在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指导下,本届智能建筑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领导、产业领袖、行业专家、学术大咖、企业领导、百强业主、跨界精英等1000多位重磅嘉宾出席演讲,2000多家系统集成商与工程商参展,总计参会嘉宾5000多人次。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单志广在本届智能建筑节高峰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务实高效推进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为我们分析了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构建了未来新型智慧城市的美好图景。
以下内容根据讲话录音整理而成
单志广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 主任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处 秘书长
国家大数据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 秘书长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2014年,按照国务院要求,形成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中央网信办,会同25家头部委组成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来指导各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
近些年来,国家信息化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以新型智慧城市化评价为抓手,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智能城市质量效益的提升。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
我们通过大数据的方式,采集各个城市老百姓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满意度。在各个城市政府开展的自测内容里一共有8个一级指标,包括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等。在面向市民的满意度调查中,我们用大数据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涉及智能建筑舒适感等话题,从以上两个方面综合评价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特点。
评分刚过及格线
从全国整体来看,新型智慧化城市建设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参与评价的220个地级以上城市,满分是100分,平均分是58.03分,最高分是84分,最低分是27.09分,超过70%的城市处于起步期或者准备期,这也意味着我们在这8个领域的智慧化建设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从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来看,中东部大中型城市评价的数值总体是领先的。从智慧城市的体验感、满意度这一指标来讲,排在前面的往往不是一线城市,说明老百姓的满意度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非常重要。
在针对市民的问卷调查中,以满分100分来计,智慧城市建设的平均分为63.71分,意味着老百姓整体上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不是特别满意,刚刚及格而已。问卷调查数据反馈显示,市民对城市一卡通、社保服务、城管申诉、服务渠道、交通等方面总体体验较不满意。
指标优化
2018年底发布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对2016年发布的指标体系进行优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将市民体验权重提升至40%,更加注重通过市民的满意度、体验感来评价智慧城市。并新增智慧农业、智慧社区、社会信用指标。
智慧城市建设要解决三个问题
过去十年,新型城市化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但是面向老百姓广泛的需求来看,其实仍然处于起步期。
要真正打造示范性的智慧城市,未来十年是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有一些城市可以真正按照自己的发展需求打造一种样板、示范和标杆,而不是简单地做一些实验和试点。要做好示范型智慧城市建设,我认为要解决目前存在的三个问题:
第一:统一认识
全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要有科学统一的认识。
大家对智慧城市的看法总体分歧仍然很大,智慧城市的定义是什么、怎么建、什么内涵,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认识仍然是高度分散的。这要求我们仍然要进一步探索、深化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寻找适合中国社会、国情的发展理念。
第二:优化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建设需要有一个非常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指导。
就像要建一艘航母,我们不能用建一个舢板船的理论去支撑航母的建设,我们不能用做小飞机的方法论去指导大飞机的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把智慧城市相关的内容进行关联,特别是数据的支撑、系统的整合、智慧化的管理和服务的提升。
第三:可持续的动力机制
现在智慧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能够解决形成可持续的动力机制和长效的运营发展模式。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简单的系统化建设,而是要形成一种新的信息服务业。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核心是要打造一个能持续运营几十年的服务生态,要形成面向智慧城市的城市运营服务商,要打造新的数字经济信息服务业。
智慧城市建设的“四个避免”
面向未来发展,我们要非常务实地开拓,解决评价数据中所显示的我国智慧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智慧城市建设要做到以下“四个避免”:
第一:避免技术走在管理的前面
智慧城市和智慧建筑最后都要体现对目标对象管理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技术要为需求服务,要为管理能力的提升服务。
第二:避免企业走在政府前面
我们要有非常重要的整体谋划,协调好政府、企业、社会的关系。从智慧城市建设三个主体对象“老百姓、企业、政府”来看,目前信息能力的短板是政府,老百姓和企业在智慧化时代都走在了政府前面。这要求智慧城市管理规划的主体要提升对智慧化的适应能力和引领能力。
第三:避免建设走在运营前面
智慧城市建设要避免过去的“交钥匙工程”,智慧工程不是过去的电子政务,不是招投标后、做一些软硬件的实施之后,按传统的方式交给政府信息中心去运维,而是要真正形成以企业化为主体的信息服务业。
第四:避免期望走在效果前面
要避免智慧城市、智慧建筑说得很好,但是老百姓体会不到,获得感不强的局面。
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变成一个有生命力的,真正成为老百姓生活载体的城市或者建筑,避免效果不好。
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三冷一热”问题
一个好的智慧城市项目、智能建筑是什么呢?
智慧城市不是城市的信息化,智能建筑也不是建筑的信息化,是对建筑的一种重新定义,是对建筑的一种重塑和再造,更加智慧化的构建方式。对城市来讲,核心要解决数据融合的问题,多用信息、少用能源、少受管制、少受灾害、多利群众,本质上是一种改革创新。
如何解决
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发展,目前要解决这样“三热一冷”的问题:企业热、政府热、技术热,但是百姓冷。我们要抓住现在智慧城市战略发展的机遇,现在既是智慧城市建设起步发展期,也是瓶颈突显期,同时也是创业发展期,更好地推动各个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
解决“三热一冷”问题需立马做技术上的填漏补缺,其次要做好我们的整合优化提升,最高境界是要对我们的城市重塑和再造,打造一个信息网络空间和实体社会相融合的“三元时空”城市。我们要有规划、有战略、有行动!
智慧城市发展一定要有一把手的重视,同时要有好的执行机构,比如成立大数据局等等,要有好的顶层设计,要有好的投入保障和好的应用模式。
智慧城市发展的“五个要”
实施、管理对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做到“五个要”:
第一、瞄得要准,抓住真问题、真需求的痛点,以战略目标和应用目标来驱动智慧城市建设,实现问题导向和应用驱动,而不是技术导向和项目驱动;
第二、要解决真实的业务层面的目标实现,比如智慧交通就是要节省排队时间;
第三、要用大系统的顶层设计思维来开展设计和整体谋划;
第四、顶层设计之后,实施中起步要小,要允许试错,拿不准的要用原型系统来启动,使得成本比较低;
第五、对于许多看得准的方向,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快速迭代,不断演进,最后要形成智慧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保证智慧城市不断运行,这对管理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智慧城市与智慧建筑的本质是一样的,它为我们每一个在城市生活的人创造充分享受科技的福祉和生活的美好,同时创造未来更加美好的城市和社会。但是智慧化的发展不是要把每个人都强行改造成网民,不是要把社会的每个角落都生硬地贴上智慧、信息技术的标签。
智慧如空气阳光一样,自由自在、无处不在,而不是由新技术、新装备、新设施、新应用带来的假设和空想。
最后,忠心地祝愿我们在智能建筑领域里有更好地务实推进,形成适合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更好地推动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的发展,更好地造福我们人类社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