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上造房子,到底还要多久?
欧洲航天局(ESA)给出了预计:20年内。
到2030年,10位宇航员将被送往月球居住;
到2040年,居住人数能达到100人;
到2050年,规模更可能扩展到千人。
也就是说,有生之年我们很有可能搬到月球上去住,但帮助我们实现这个梦想的既不是 NASA,也不是已经发射过好几个火箭的“钢铁侠” Elon Musk,而是一家“搞事搞到天上去”的建筑事务所。
这家事务所叫Foster
+ Partners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他们从城市总体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到私人住宅和产品设计,几乎无所不包。然而,这家逆天的事务所已经不满足于在地球上造房子了,他们要搞一件离开地球表面的大事情——在月球上打造可供人类定居的住所:“Moon Base(月球基地)”星际项目。
Moon Base(月球基地)”星际项目团队成员非常多元,除建筑师外,还有机械工程师、航天工程师、电脑科学家、材料科学家、建筑物理学家、声学家、几何学家。
他们面临的是另一维度的问题:比如送往轨道的运载火箭技术、长久保留月球基地的技术,都要完全实现。
那么,究竟是怎样在月球上造房子?一起来看!
因为月球运输成本高达每公斤20万美元,所以采用轻量的膜结构。
另外一个问题是,地球的宜居有赖大气层的保护。
月球没有大气层,直接曝露在太空。
不利因素1:无法阻隔太阳辐射。
不利因素2:地表温差可到200~300度。
不利因素3:无法防止陨石的强烈撞击。
陨石经过大气层会减速和燃烧,但在月球上几乎是裸奔状态:撞击速度是子弹的18倍,这造成了凹凸的月球表面。
综上考虑,洞穴是最有保障的结构形式。
它需要坚固的外表,但不是从地球运水泥,而是利用月球表面的土壤(月尘)。
选择月球南部某处作为基地,这里能看到太阳起落。
成功登陆后,展开自动化的建造工作。
打开充气式脚手架膜。
小型机器人出动:能自我判断,临场解决问题。
推土机将“月尘(月球表面的土壤)”搬到建造点。
通过3D打印头将它加热、固化成薄薄的结构。
一层层堆叠出类似骨骼的高强度多孔结构。
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建造。
形成一个穹顶状的地被结构。
太阳辐射的保护。
陨石冲击保护。
气阀出入口。
技术服务舱。
自然采光塔。
一个蛋型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它为进一步的开发打下基础。
从外表看就像月球上的山丘。
几个住宅舱也能连接起来,形成更大空间。
在过去一年里,欧洲宇航局的领导层一直在使用 Foster 描绘的机器人建造的栖息地效果图来推动 “月球村”的概念设计。而日趋成熟的机器人技术将为未来的月球据点打好第一个地基,它能为全球范围内的太空机构铺平道路,以实现人类登月战略。
2030年后,月球将迎来了第一批地球移民。那时,与我们遥望的不是神话中的嫦娥和月兔,而是我们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