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路易斯.巴拉干
随着第一届中国智能建筑节圆满落幕,有太多瞬间让我们难以忘怀,有太多人让我们肃然起敬,其中就有他们。他们也许你知道,也许你不知道,但是他们伟大却又平凡的故事却总让人忍不住讲了又讲,这些人为了建筑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奉献了自己的才智,更奉献了自己一生……他们就是本次智能建筑节上的“特殊贡献勋章”获得者,今天,我们就来细数他们的那些故事……
智能建筑节“特殊贡献勋章”获得者:白英彩(左二)、郭维钧(左三)、温伯银(左四)
郭维钧:智能建筑界的“小金人”
24岁大学毕业开始入行,54年间,从室主任、系副主任、研究所所长到教授,他主持和参加过众多项科研项目,所获奖项连他本人也记不清数目。如果将他所获的奖章全部佩戴,78岁的他俨然一个“小金人”,沉甸甸的分量折射出54年的智能建筑之路,坎坷后历练成金的一片光明。
他是郭维钧,北京工业大学电控学院的教授,智能建筑界战果累累的老前辈。如今78岁,精神矍铄,他的思路和见地伴随着智能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与时俱进。
隔行如隔山。行业内赫赫有名的大咖外行人也许并不熟悉,但是提起他的作品,中国乃至世界没有人不知道。
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2003年中央组织部办公大楼,他分别担任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咨询服务专家组组长和智能化系统顾问。期间,负责二十多项智能化系统深化方案论证,参与工程全过程、制定开闭幕式保驾护航方案并亲身参与保驾护航工作。奥运结束后,获得北京2008奥运建设指挥部授予的金质奖章及证书。
除此之外,他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推广中心等单位组织的“建设行业智能建筑试点项目” 几十项方案的审定及部分工程验收,参加全国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评标、评审近百项。撰写发表智能建筑论文数十篇,出版过《智能建筑技术基础》、《现代智能建筑技术》等专著。
自2008年以来,他先后主持过以下智能化工程的咨询:
1 青岛中心大厦
2 上海环球世贸大厦
3 上海中心大厦
4 深圳深交所大楼
5 广东汕头大厦附属医院
他曾验收的智能化工程:
1 中央组织部办公大楼
2 北京新东方大楼
3 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楼
4 北京银行办公楼
5 大唐电力大厦等
温伯银:智能建筑第一人
今年78岁的温伯银教授,是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理事长,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90年代初开始,就开始从事国内智能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了,属于国内最早的那批人,成绩卓著,工程案例和著作颇丰,因此被尊称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第一人”。温老年事已高,行动不方便,却依然选择代表老一代的建筑人参会,并与众多青年建筑师以及行业人士共同交流,让人为之感动。
说起温老,我们便想到了“业精于勤”这四个字,温老曾说过他当年如愿考进武进县振声中学,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纷纷前来贺喜。父亲很高兴,笑着说:“这孩子并不聪明,但很勤奋。”那是1953年的事。
1962年从同济大学“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毕业时,温老的教研室主任徐衍华教授曾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大学里,老师只是交给你们打开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走上工作岗位后要靠自己勤奋努力,业精于勤哪!”工作这么多年来,温老便一直将老师的话当作座右铭,从不敢有丝毫懈怠。
从人民广场“电信大楼”上海第一幢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他始终认为“图纸是工程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给施工提供方便”。每设计一个项目既是学习的起点,更是经验结累的过程。如此循环,直至高屋建瓴。
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浦东兴建世界第三、全国最高的420米88层的金茂大厦时,他是业主的技术顾问。由于当时外方设计师未提供智能建筑这部分设计,业主直接委托他负责编制金茂大厦各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方案。经国际论证,得到了好评。
可以说,温老走的每一步,都是发奋努力的结果。之后温老主持并设计了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广电大厦、上海大剧院、浦东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担任了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的副总工程师、上海市智能建筑学科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理事长,也是一直秉持着“业精于勤”这四个字!
而这样的温老,每每在被人问道“成功之道”时,都显得谦虚而含蓄,他说:“就像我父亲评价的那样,我并不聪明,但很勤奋、诚信待人。如果说聪明这是一种天赋的话,那么,业精于勤,才能事业有成。 ”
在本次智能建筑节现场,温老发表了重要讲话,鼓励新一代的建筑师要努力要勤奋,要敢拼敢闯,同时对智能建筑节的举办表示了认同,对智能建筑的明天表示了认可,希望在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大家都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同时作为本次智能建筑节“特殊贡献勋章”获得者之一,温老在领奖时说:“今天我站在这里,拿到这个奖,不属于我一个人,而是属于所有奋斗在建筑路上的老一辈们。”在场所有人都感动了,感叹温老的谦卑时更感恩中国有这样一些为了建筑事业奉献一生的老前辈们!
白英彩:学生心中最敬爱的白教授
白英彩 ,计算机系统结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工业自动化专业。1978年到上海交通大学以后,长期从事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的教学与研究,是我国最早倡导分布式处理技术的专家,并有一系列建树。他把自己的一生和上海交大的计算机研究和教学工作,紧紧联系在一起,奋斗了30余年,硕果累累。
白教授深知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如同英语语言学等应用学科一样,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从事这门专业的教育和研究工作,必须紧密地与实际相结合。他在30多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一直贯穿着拼力建设计算机实验室并狠抓试验教学,走校企紧密合作培养研究生的道路,成功地开拓了一条培养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人才之路。
说起白英彩,很多人都会说他曾白手起家建设计算机实验室并连升两个台阶的事迹。
1978年他来到交大以后,满怀信心地全力投入工作,用一年多时间,与微机室同志完成了DJS-153型微机的研制任务;1981年响应学校建设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室的急切需要,被调到计算机系,不久被委任为实验室主任。那时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还是一片荒芜景象。既无经费又无设备、器材,更缺少人员,在“三无”条件下,要在短期内建成这个实验室,显然是困难重重。
他和同志们从解决“三无”问题开始。分别解决了经费、人力等问题,形成了建设系统结构实验室的主力军。为了让师生有上机的机会,他利用挣到的两笔科研费,购置了16套Z-80型单板机及相应零部件,每套可实现15个实验项目,设计了“计算机组成实验台”,让学生们利用“面包板”和跨接线以及计算机零部件,在该平台上完成构成计算机系统的实验。开设了当时在国内高校中引以为豪的高水平试验课程。
2005年12月25日,是他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有几位他过去的学生告诉他说,他们组织了一个历届研究生聚会,请他参加并讲几句话。但不曾想到,来到会场上竟然看到学生们打出“庆祝白英彩教授七十华诞”的横幅,令他又吃惊,又感动,因为他从不做生日,今天竟如此隆重。他所指导过的各届研究生共142名(其中41名为博士生),几乎绝大多数来到了会场,原课题组的同事也都来了,有的为了参加这次聚会,连续乘车十几个小时汽车才赶到的,还有的甚至专程从国外或国内其他城市乘飞机而来。
他的研究生们实践能力强,项目经历多,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重用,其中许多人在校时是科研的生力军,走出校门后成为创新、创业的领军人物。30年来,他和课题组同事以及研究生组成的这个科研梯队,共获得部委(或上海市)级的奖励,共16项。学生们取得的种种佳绩,不正是对白英彩最高的褒奖吗?
此次6月6日第一届中国智能建筑节上,也有很多白教授当年的学生到场,提起自己的恩师,都是满满的自豪。白教授在智能建筑节现场的发言得到了现场热烈的掌声,一度将大会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