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逃5分钟,就通过互联网监控摄像头被抓获!这不是科幻大片中的“天眼”系统,而是我国切切实实存在的“天网工程”。
天网工程,守护百姓的眼睛
继BBC记者约翰·苏德沃挑战我国“天网工程”7分钟被“抓获”后,湖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大四学生张小明(化名)再次向本土“天网工程”发起挑战,仅5分22秒后被抓。
2018年3月,湖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大四学生张小明(化名)选择以“天网工程”为毕业论文,亲身实测,以此来加强对这一重要工程的理解。
张小明来到派出所拍摄了一张个人照片,派出所给了张小明10分钟“逃离”的时间。10分钟后开始计时,并对张小明实施“抓捕”行动。4分15秒后,人脸识别智能监控发现了张小明的身影,并通过系统发出了警报。5分22秒后,派出所工作人员出现在张小明的身后。
从暴露在监控摄像头前,到被捕,全程仅用时5分22秒。这个在美国大片里常有的画面,如今就发生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亲身体验了一把的小张同学也不由感叹:一直以为“天网工程”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这么厉害,准确率这么高,真是不能干一点坏事。
平安城市建设催生了天网工程的诞生
平安城市是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的完整安防体系,而其中的核心就是安防监控系统。
安防监控系统,就是人们所称的“天网工程”。是利用图像采集、传输、控制、显示等设备和控制软件,结合计算机视觉和大数据,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为城市管理提供“千里眼”的功能,满足治安管理、城市管理、灾难事故预警、安全生产监控、报警、
门禁等配套系统的集成以及与广播系统的联动。
这个系统速度非常惊人,1秒钟就能将全国人口“筛”一遍,花2秒钟便能将世界人口“筛”一遍。动态人脸识别技术的准确率也非常高,目前1:1识别准确率已经达到99.8%以上,而人类肉眼的识别准确率为97.52%。
目前大街上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摄像头,按用途归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抓拍交通违规,二是治安管理和打击犯罪。第一类抓拍交通违规自然不用多说了,什么违章停车、超速、测车流、道路违章等等,都可以由摄像头以及背后一套算法系统来完成,节约了不少人力。
而“天网”正是属于第二类。
这些监控设备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图像数据,如何高效的传输和储存
视频数据,是天网工程的技术难点。不仅如此,在观察和分析
视频监控画面信息时还主要依赖人眼筛查,城市里众多监控摄像头所产生的海量视频数据对人力成本和效率造成了极大挑战,公安机关依靠
视频监控进行的社会治安工作也因此陷入瓶颈。
人过留面、车过留牌 “天网工程”四大难题亟待解决
“天网工程”为社会稳定和案件侦破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也对犯罪分子产生了巨大威慑力。但在发展应用中有以下4大瓶颈亟待解决:
技术瓶颈:当案件正在发生时,公安部门要调取历史图像数据和实时数据,通过分析海量数据确定嫌疑人的行进路线。巨量工作单靠人工会花费很长时间,贻误战机。因此,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除了技术瓶颈,天网系统与其他部门系统相互独立,存在对接难题,拖延了侦破效率。
区域天网各自为政。当犯罪嫌疑人从一个行政区域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域时,案发地公安部门却无法及时调取相邻区域的天网数据。
天网工程对人、财、物需求巨大,投入的资金更是天文数字,且涉及到其他单位的隐私等问题。
因此,提高天网工程数据分析能力,打通各系统数据库,实现区域之间联动。才能让“天眼”真正成为“火眼金睛”。
人脸识别,助力“天网工程”实现智能预警
随着2010年深度学习算法在语音和图像识别领域的重大突破,通过摄像头来进行人脸识别逐渐成为现实。
人脸识别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人脸检测,目前这个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说,无论是遮挡、侧脸、模糊、弱光,今天的技术都可以实现毫秒级的检测。
随后,摄像头会从采集的图像中选取质量最高的一张,完成口鼻轮廓等106个关键点定位,最后再与身份证等图库照片进行比对,整个过程都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完成。与此同时,算法还可以分析监控画面,实时标注出人群数量、密度、性别、衣着特征和车辆特征等。
“天网工程”整体上是按照部级-省厅级-市县级平台架构部署实施,目前许多城镇,甚至农村、企业都加入了天网工程,为保持社会治安、打击犯罪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作为一家专注于
智能建筑的综合服务平台,
河姆渡(homedo.com)携手海康威视、大华等安防监控巨头,为“天网工程”提供视频监控、人脸识别、
防盗报警等产品支持,助力平安城市建设。
身处强大的“天网”中,是感觉安全呢,还是不安呢?河姆渡小编觉得只要遵纪守法,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反倒是那些违法乱纪的人才要感到恐惧。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摄像头甚至可以直接喊出你的名字。你害怕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