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6月6日举办的第五届(2020)中国
智能建筑节高峰论坛上,腾讯云副总裁万超先生以《云端共赢,构建智慧建筑新时代》为主题,围绕建筑产业的现状和新形势、智慧化技术驱动建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分享。我们根据万超副总裁的演讲内容整理成文字,以飨读者。【
河马哥推荐热门阅读: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李翠萍主持智能建筑行业圆桌对话|听大咖论道】
腾讯云副总裁万超《云端共赢,构建智慧建筑新时代》
很高兴能够参加今年的中国智能建筑节,非常感谢
河姆渡电商平台给大家创造的机会,让我能够和各位大咖学者共同探讨中国
智慧建筑的未来。
坦率讲,腾讯2013年开始,就在
智慧建筑领域做过一些努力和尝试,今天在这里,我希望能够把腾讯在智慧建筑方面踩过的坑以及一些经验,与各位做一个分享和介绍。
智慧建筑靠一家公司是无法振兴和推动的。所以,我今天的演讲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演讲,第一、开放合作。第二、变革创新。第三、生态共赢。
1、合作开放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腾讯公司,腾讯成立于1998年11月,这22年发展历程中,我认为2011年微信的诞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同年发布了开放平台战略,马化腾先生提出腾讯半条命理论,把更多的事交给合作伙伴。
在这些战略下,2011年后,腾讯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后开启连接的战略,连接人与人、人与数字内容、人与服务等,深耕消费互联网。同时,腾讯也进入了产业互联网的领域,我们希望人与物,物与物能够连接在一起,这是产业互联网的一个未来,也是腾讯未来2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一个战略。
2018年腾讯930时做了一次重要的战略转型,成立了云和智慧产业事业部,外界通常认为腾讯开始转向ToB业务。一方面是深耕消费互联网,另一方面是拥抱产业互联网。在这个过程当中,腾讯云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是所有战略转型的一个出口,也是产业互联网的一个基石。
目前,腾讯云的基础设施覆盖全球五大洲26个地区,运营53个可用区,部署在全球各地的服务器数量超过110万台,数据存储规模达到EB级别,并在全球部署了超1300+个加速节点,带宽储备达100T,随着腾讯云的不断发展,规模还将持续扩大。
这个情况中,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是腾讯实行了开放合作的战略,这个战略推动了腾讯的快速增长。在产业互联网、智慧建筑领域中,我希望也能够与各位进行合作。腾讯也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希望与大家共同在智慧建筑领域合作共赢。
以上是我表达的第一个观点。
2、变革创新
1)、建筑产业的现状和新形势
对于智慧建筑产业,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一定的创新和变革。
创新和变革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简单看一下建筑产业的现状,建筑业+房地产业GDP绝对值为121654,占全年GDP13.51%,仅次于工业,可见建筑业的规模之大。
2018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3.5万亿元,是1952年的4124倍,年均增长13.4%。改革开放三四十年来,建筑业完成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建设工程,极大地改善了人民住房、出行、通信、教育、医疗条件。同时,光缆、铁路、医疗、教育等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建筑在社会生产中的角色非常重要,人每天80%的时间是在各类建筑空间中的。建筑的规模和总量,在这三四十年来看是非常大的,但它的智慧化、智能化程度,我觉得是相对滞后的。
从1985年落成国贸,一路到2016年的平安大厦,更多的是建筑高度的变化。不过今天,500米以上的建筑物受限了,因此,高度方面不再是发展方向。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建筑业数字化的变化,也是创新变革的一个必要性。
2)、智慧化技术驱动建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从宏观来看,2020年3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提出数据要素化。包括:土地要素化市场配置、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化、技术要素化,加速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筑在过去的三四十年来,是规模的增大。而数字化、数据化,建筑里面基本上是没有的。
从技术层面,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未来重点发展目标之一: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行业增长,共同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机遇。
同时我们也看到,当下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历史点。从建筑的发展来看,过去主要是在建,不断扩大建筑的规模,不断加快建筑的速度。而近几年,建筑行业经过高速发展后,逐渐由建设时代转向运营时代。如今,我们更强调建筑的运营,而不再是规模化的建设。
从建筑行业技术发展情况来看,1990年之前,很多维度的画图是用手工纸笔画的;1990年到2000年,是数字化设计,用电脑制图;2000年之后,参数化设计,建筑设计的变化更加多样化了。
结构以及建筑材料方面,变化也是非常快的。尤其今年开始,各种结构的形式、建筑材料都很多;从施工角度上来看,建筑越做越高,质量也越来越强,施工的手段也越来越好,这些是这几年建筑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成就。
但是从楼宇的智控,建筑智慧化程度来看,这几年我个人觉得没有太大的变化或者变化量不大。所以我认为,这种变革从时间角度来看,也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
因此,智能化建筑不仅从规模化效应来看是很有必要的。从时间点角度来看,也变得很重要。
3)、助力中国智慧建筑及生态共赢
下面我想简单介绍下腾讯在智慧建筑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前面说到,2011年是腾讯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2011年、2012年当微信的用户量达到足够多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思考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2013年左右,我们整个团队也在开始考虑把互联网技术与建筑技术如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问题。
腾讯开发了一个系统叫微瓴。经过这五六年深入的探索,今天来看,微瓴应该是一个深度适配社会建筑场景的物联网类操作系统。
微瓴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呢?从楼宇来看,智慧建筑更多的是在规模化效应上,而没有数据化,所以我们希望在楼宇中构建一个total的软件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扮演着电脑windows的角色,让各种硬件在上面,搭建更多的应用体系。这个是微瓴在建筑中希望能够营造的。
对比过去楼宇里的系统关系,无论令牌环网式、主从结构式,都会有各种的ba系统,ba上面bms,通过协议对接,可能还会有IBMS,这里面无论是数据的传输,还是整体结构都是比较复杂的。微瓴希望构建一个更简单的连接形式,通过微瓴可以跟下面的冷机、水泵、风机盘管等所有的室内建筑物的硬件进行直连,连完之后就能够支撑更多的应用,这是简单的一个架构对比。
概括起来讲,过去是建筑的IB思维,现在是建筑的IT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导致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过去是传统的工控,现在是物联网的体系,速度也会更快,协议、标准也会更统一,在微瓴体系下,通过平台统一管理,有效解决智能建筑受限于子系统权限的困扰。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微瓴的能力构建方面,已经相应完成了搭建,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能力层和服务层,把更多的应用构建在上面。其中有一些应用,是跟合作伙伴一起去做的。在应用里面,有解决能源的、有解决安防的、有解决资产管理的、有解决一码通的,也有解决人和人之间联系和互动的等等。
通过多年行业积累,基于Linkbase在项目中的沉淀,也形成了一套服务于物联网的数据标准,让设备和应用对接变得如插入接线板一般简单便捷。例如,我们有一个在上海的项目,过去做一个系统变更需要10天,现在通过微瓴系统2天就能完成。相对于上层应用来讲,会变得越来越方便,会进一步加快合作能力的构建。
腾讯最重要的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统一的用户中心。提供用户统一授权获取,组织架构、空间关系,避免重复造轮子,不同的账户密码,无法确认用户身份。在楼宇内,原来没有数据,彼此之间可能重复造轮子,系统之间无法打通等。现在可以基于统一的身份认证,将所有的工作流、管理体系进行统一。
在建筑物中,绝大部分谈的是空间关系链。在微瓴中构建了一个通用的空间关系链,能够把空间赋能给行业。这也是微瓴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空间关系链是不是就是通常讲的bin?我认为有关系,但并不完全是bin。今天来看,bin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增强设计的手段和数据的来源,更多是空间物理关系。bin的数据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数据源,但不完全是在bin的基础上开展的空间关系链,微瓴搭配多种业务应用,提供更完整的工具箱,助力客户实现智慧化的管理体系。
在构建完的一个楼宇里面,totle软件管理系统上面,我们也构建了很多应用,比如微瓴视图,一方面对楼宇的管理是居于三维空间的,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数据会融合在一起,形成监控时空的可视化,包括联动体系。
远程监控的集中管理,是不是过去的IBMS体系?我想明确的说不是。
时空数据的可视化,是不是就是数据的可视化?我认为也不是。
联动定位的事故或者报警,是不是行业当中讲的经常说的bin+GIS,我也认为不是。
更多的还是在楼宇里面构建了一个totle的软件管理,数据在类操作系统上是通融的,并将各种数据汇集在一起,为未来的应用去做更多的准备。
那么,微瓴做的是什么?是
监控中一个指挥中心的概念,各类数据报表,包括报警都会在上面综合体现。各个系统之间,也会发生联动关系,这是微瓴上面的一个有关能效的软件和应用。冷冻机组对于大楼当中绿色能源的一种综合管理,这种管理将所有的硬件系统数据汇集在一起,因此,能效管理更多是采用AI的算法,通过三个月、半年时间,对大楼正常运行的监测,逐渐形成相应的策略,不断的下放到本地进行本地化数据处理。所以从能效指标来看,实现30%以上的节能目标应该没有问题。这是微瓴上构建的安防,对比现在通用的楼宇类安防体系,最重要的变化是能够做到事前、事中、事后。
在这样的操作系统上,所有摄像头、所有多方数据汇集在一起,并将这些数据进行融合。融合后进行AI分析,为大楼管理做各种业务场景,将安防的数据更多的融合在一起并运用。
3、生态共赢
以上是微瓴应用上的几个例子,客观上来讲,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能够与合作伙伴一同合作,生态的共赢才是智慧建筑的一个未来。比如,与系统经销商合作,对方具有工程经验,但开发能力不一定很强,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来做相应的定制化开发或系统开发。
关于微瓴系统,更多的还是希望能构建出一个平台能力,跟合作伙伴一起,形成更好的一种商业模式,一种生态共赢的体系。除了与伙伴合作的模式,我们也会提供更多的API接口,将我们更多的能力汇聚在这里,包括安全的能力、用户管理的能力等等。所以说,生态共赢是我们真正的希望能够达成的一个合作的模式。
当然,腾讯云上除了以上产品之外,还有更多的产品、更多的能力,比如AI的能力、各种大数据的能力。腾讯的产品形态是非常丰富的,在建筑体系中,大家都可以与这些产品进行合作,我们也将为各位开放更多的合作空间,希望能够跟各位生态共赢!
谢谢!
扫码观看演讲完整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