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网站导航
资讯首页> 网站公告 > 行业活动 > 高峰论坛丨同方智慧建筑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化解城市病

    高峰论坛丨同方智慧建筑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化解城市病

    行业活动2019年06月17日
    分享
      作为智能建筑人,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智能建筑这个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沉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那么能否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能否有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能否在智能建筑内涵和外延有更高境界的进阶,有更多维度的发展?

      6月6日,第四届(2019)中国智能建筑节在福州隆重举行。在福建省省委和福州市人民政府的亲切关心下,在福建省商务厅、福州市商务局的支持下,在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指导下,本届智能建筑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领导、产业领袖、行业专家、学术大咖、企业领导、百强业主、跨界精英等1000多位重磅嘉宾出席演讲,2000多家系统集成商与工程商参展,总计参会嘉宾5000多人次。

      同方股份智慧建筑与园区公司总经理王志强在本届智能建筑节高峰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创新驱动,助力新型城市化建设》,分析了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几个通病,以及如何化解,带来同方在三条城市生命线领域的新探索。

      以下内容根据讲话录音整理而成,有删减:
    高峰论坛丨同方智慧建筑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化解城市病
      同方股份智慧建筑与园区公司 总经理王志强

      智能建筑的同仁们,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和各位大咖欢聚,欢聚在风光秀美、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同时又孕育着当代和未来数字中国梦的有福之州。也非常感谢华总(河姆渡CEO华建刚)搭建这么好的行业平台,召开这么一个空前的盛会,非常感谢!

      作为一名智能建筑人,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智能建筑这个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沉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那么能否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能否有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能否在智能建筑内涵和外延有更高境界的进阶,有更多维度的发展?所以今天我想跟在座的各位分享的课题是创新驱动,助力新型城市化建设。
    高峰论坛丨同方智慧建筑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化解城市病
      新城市化的产业进化与机遇

      几个重要数据

      8.3亿

      第一个数据是8.3亿。这是截止到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的数量。经过改革开放40年,从1978年17%发展到2018年的60%左右,我们完成了一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但同时数据表明,城镇化率每增长1%,GDP可以增长1.5%。所以说不管从国家宏观经济的要求来看,还是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想法来看,这都是一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这40年来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之后,我们突然间也发现,伴生了很多的大城市病,在座的各位也深有感受,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同时也给城市管理者增加了很多难题。

      1600公里

      看第二个数据,1600公里,这是截止到2015年我国地下管廊的总里程数。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一句话:下水道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良心。现在一个城市的地下综合管廊也代表了这一个城市的良心。马路拉链、天空蜘蛛网或者城市内涝都是我们现在难以克服的城市顽疾。

      76分钟

      第三个数据是76分钟,这是目前一线城市高峰时间出行的平均时间。在北京或者在上海几公里的路程开上几十分钟,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所以让城市居民出行的时间成本降低、解决群众出行问题也是城市的一个新刚需。

      1/3

      1/3这个数据是什么意思?这个数据是说现在整体建筑能耗占了全国能源能耗总量的1/3,实际上这个数字还有所保守,据最新统计,这个数据应该是在46.7%。现在全国整个建筑面积大概是600亿平米,建筑能耗居高不下也成为社会的一个沉重负担。

      十九大以来,中央对现在的经济做了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那就是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转换到高质量发展。智能建筑行业也好、新型城镇化也好,都要沿着高质量的发展方向去重新定义。真正的智慧城市也好、智能建筑也好,要“以人为本”讲可持续发展。我们把同方现在的智能产业定位成“打造智慧绿色健康的宜居城市”,并作为我们的产业使命。

      中国城市建设的三个阶段

      我们最关心的两个字就是民生。很多朋友可能会问智能建筑和新型城镇化有什么关系?中国整个城市建设分为这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单体建筑的建设时期,也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做贡献的一个方向。我们基本上已经把建筑体内的子系统实现了信息交互和智慧互联;

      在这之后我们突然发现,中国建筑已经从单体建筑向建筑群的方向发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类似于物流园区、工业园区、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科技园区,还有很多很庞大的超级综合体。建筑和建筑之间的智慧互联以及园区的管控一体化又变成了一个新的刚需;
    高峰论坛丨同方智慧建筑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化解城市病
      再下一步,尤其在近几年,更多地方提出产城融合,更多的园区形成一个园区群,变成了新城再造,尤其一些中国建筑商开发的都是一百平方公里量级的。我们会发现一些新的建设理念,类似于智慧小镇、特色小镇或者智慧微城市。

      通过这么庞大的一个生态,通过城市的生命线,在物理上把建筑园区还有城市级连通起来。我们比较关心城市的三条生命线:轨道交通、能源输送系统和地下综合管廊。

      如何化解城市病?

      这些年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智能建筑的产业积淀,通过科技化来化解城市病。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管廊大脑。现在地下管廊是我们融合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下面分析一下地下综合管道本身的特点。

      首先地下综合管廊是一个地下的特殊建筑。我们最近刚刚完成北京副中心和大型洗衣机厂这两个世界上断面最大的综合管廊,大概相当于一个五层楼,在地下穿行水电暖、燃气通信,然后主体入廊给大型新机场,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补给和链接。地下综合管廊首先是一种特殊建筑,其次它又是地下空间。

      它跟轨道交通有很多的共同点,工业级的需求非常多。我们要力保管廊内走的管线健康运转,这跟供热、燃气管线又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共同点。在原来同方内部,这三个产业是独立的,现在我们在管廊上,把智能建筑、轨道交通、供热做了产业的打通,实现了融合创新。在城市大脑软件平台方面,我们首先分析了地下综合管廊的工艺特点,然后把整个地铁综合监控系统复制移植过来,实现处理100万数量级工业并发数据的处理能力。

      第二,在硬件方面,我们用边缘计算大数据、BIM加3D技术的模式,把整个边缘计算用芯片级的芯片lc系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套边缘计算的控制系统。

      第三,我们更多关注廊内工作人员的安全,把人的安全即“以人为本”作为整个系统的重中之重。我们用了微波阵列原理做人员的精确定位系统,搭建消防联网、有毒气体报警等等逃生系统,通过智能化和城市大脑方式,确保人员安全。

      地下综合管廊是一个很新的业态,2015年前地下管廊的总里程数是1600公里,但是2016年到2020年以每年2000公里的速度在增加,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市场,它蕴藏了很大的新产业机会,也希望在座各位可以关注这个方向。

      强强合作
    高峰论坛丨同方智慧建筑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化解城市病
      三条城市生命线领域的新探索

      第一是,在我们整个管廊生态中,要特别感谢爱谱华顿。爱谱华顿针对管廊特点和需求专门为项目研发了特种线缆

      我们也跟国内一些头部网络供应商和wifi企业共同开发了基于wifi和微波技术的人员定位系统,我们也跟国内一线3D技术、BIM公司一起合作,实现了3D可视化的监控和运维平台。一个新生产业完全可以催生一个新的生态,在新的生态上供应商和我们共同合作,研发很多针对于新产业生态的新大产品家族。

      管廊这个城市大脑还有一个不同点是,管廊平台非常重视运维,它的运维主体又分两个:一个是廊体本身的公司,还有一个是入廊设施公司。我们给城市大脑的两个运维主体做了需求调研,进行了非常好的融合。

      第二,交通大脑主要是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我们主要给轨道交通的两个方向提供服务:一个是综合监控系统,第二是线网指挥系统。早在2010年前,中国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基本上依赖国外。后来经过多年打磨,我们在北京和武汉上线了自主知识产权的ISCS综合监控系统,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当线路建设足够多之后,城市有了新需求,那就是要满足超大型城市数十条线路、数百个车站的统一协调和调度,它就要靠新的轨道交通城市大脑级线网指挥中心。

      我们现在服务了20个城市、75个项目。广东和北京的消防指挥中心通过线网指挥中心TOTCC或者AOCC这些城市大脑平台,有效提高线网行车组织效率,规避客流大幅增加导致的安全风险问题。

      第三,针对能源的生命线,我们就称为能源大脑。北方城市每到冬季,城市管理者最关心的就是老百姓的冬季供暖问题。我们和清华大学共同基于AI和神经元算法打造了一套智慧供热系统,相当于整个北方的供热。一个城市的供热是一个大方程,通过这套系统,我们可以把这个大方程进行解耦,实现能源的生产、销售和输配的整个全部自动化。我们可以做到每个智慧园区的供热站24小时无人值守。

      我们全网优化运行和故障诊断也是建立在同方。我们有自己专门的节能云,可以实现各个地方专家资源跨地域共享,跨境共享,这样有两个很好的效果,一是平均节能量将降低15%,这是很大一笔钱,我们曾经测算过,如果整体都做,大概一年可以达到几十个亿的量级。第二个是既有管线输送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除了刚才讲的三个城市生命线,我们还做了一些其他领域的探索,我们还研发了一款叫慧眼达的城市机器人,主要是解决城市和城市之间链接生命线的一款产品,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下一步我们跟清华大学还在群智能方面做联合研发,把水立方化身成冰立方用的就是群智能技术。

      行业新课题:大项目是一个新业态

      这几年我们发现超大项目是一个新业态,比如我们刚刚交付的北京市副中心项目,整体额度达到七个多亿,地上地下加起来达到八个亿,而且这个项目要在一年之内完成。它的智能建筑内容非常丰富,建成之后会是整个北京市政府管理城市的一个驾驶舱,也是产业生态交互的非常好的机会。

      我们和所有的供货商倾力合作,在一年时间内,如果没有供货商或者生态合作伙伴的配合,我们无法高质量交付工程。今年北京另一个项目是亚投行,也是一带一路的起点,中央很重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现在也是24小时通宵达旦地进行施工,我们把在服务中心沉淀的管理能力和大项目交付能力,加上更多创新,在亚投行项目上加以施用,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方一直在坚持三链融合、五化推进。“三链”就是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这三个量要紧密融合。“五化”是在产业端,科学研究要成果化、技术成果要实用化、使用成果要产品化、创新产品要商业化、科技企业要资本化。我们始终坚持创新一定是第一动力,要素驱动一定要转向创新驱动,它既是国家战略,更是企业的内在需求。

      产教融合:补足毕业到就业的空白期

      最后谈一谈我们的产教融合。刚才华总(河姆渡CE0华建刚)讲到要有家国情怀,提了要解决150万劳务人员的吃饭问题,实际上我们产业现在人才是很匮乏的,从创新战略到落地,实际上根本靠的还是人。我们最近也在探索,探索产教融合,确保整个智能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人才供给。

      我们会跟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主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科研人才,我们与很多高职院校在联合办学,培养一线作战人员,我们也跟地方政府一起建设实训基地。为什么现在很多中国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问题?因为他毕了实际上就代表失业,因为他什么都不会干。我们通过实训、岗前培训,补足毕业生从毕业到就业之间制造的空白期,对这些孩子们十分有利。

      我们把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这四链融合,推进在智能建筑和新型城镇化人员供给的结构性改革。我们也希望和在座的合作伙伴一起,给产业培养更多的符合工匠精神的技术性专业人才。

      最后希望我们智能建筑行业同仁一起迎接新时代,一起承担新使命,一起踏入新浪潮,一块创造新辉煌,携手共建数字中国,共筑美丽中国。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