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网站导航
资讯首页> 高端访谈 > 最年轻院士邓中翰:终结了中国无“芯”历史

    最年轻院士邓中翰:终结了中国无“芯”历史

    高端访谈2018年04月28日
    分享

    颜值颇高,身形高大,步履轻快,言语亲和,在科学家队伍里出现的邓中翰特别抢眼。这张充满朝气的年轻面庞,是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更让人赞叹的是,他被称为“中国芯之父”,他将自主研发的数亿枚芯片打入国际市场,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历史。他所创办的企业,如今成功占领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以上的份额,位居世界第一。

    有人说他是中国无“芯”历史的终结者,邓中翰微微一笑,前面的事业远不止此,2016年,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他们研发出了一款芯片“星光智能一号”,具有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处理器,而今年将发布能耗更低、运算速度达到第一代16倍的“星光智能二号”。

    “未来,没有芯片的安全就没有信息的安全,也就没有国家的安全。”邓中翰向记者吐露:“我们希望能真正从过去的跟跑、并跑,走向领跑。”

    邓中翰在书写一段传奇,只是这位传奇的主人公一直“浑然不觉”,每当遇到外界的褒扬,他总是保持着一副“当之有愧”的谦逊。

    他是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41岁新增入院士名单,刷新了工程院院士的年龄线。

    他曾在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工作,负责超大规模CMOS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并提交了多件美国发明专利申请。

    求学阶段,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校130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

    认真劲敲开伯克利大门

    从小在南京长大的邓中翰和所有同龄的男孩一样,喜欢科学,崇拜科学家。这种天然的喜爱和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理想下,邓中翰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就读。

    邓中翰的认真和“钻”劲很快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大二时,在一次物理课上,胡友秋教授讲解关于电磁学的一道题,邓中翰认为老师讲错了,一口气将自己的想法和五种试验方法写了8页稿纸,投到胡友秋的信箱。没想到这一“冒犯”之举,得到了老师的赏识。胡友秋将他推荐给黄培华教授,自那时开始,一个大二的学生就开始走上了科研之路。

    1992年,一个中国学生能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的录取是罕见的事,不过,发生在邓中翰身上,大家觉得一点也不奇怪。在这个产生诺贝尔奖大师最多的高校里,邓中翰感受到硅技术和信息技术最前沿的冲击,他决定选修与自己专业有一定距离的电子工程专业。面对学校对他“知识结构有欠缺”的担忧,邓中翰闭门苦读,最终以全A的成绩顺利拿下到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1997年,邓中翰结束了学习生涯,来到硅谷自主创业。上天对邓中翰似乎格外优待,他创办的一家研制高端平行数码成像技术的公司很快获得了成功,公司市值顶峰时达到15亿美元。看起来,他已经实现了富裕而安逸的美国梦。

    就在这时,邓中翰遇到了祖国科协主席周光召,他向邓中翰提出了一个沉甸甸的问题,“中国半导体工业可能要走一条新的道路才行,你想想看,有什么好的办法。”听完介绍,邓中翰意识到: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核心,中国的芯片技术必须发展起来。

    一种时代赋予的责任感让邓中翰心中为之一动。1998年,在一次中央领导的座谈中,邓中翰汇报了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大胆见解,他提出在中国科技体制下,不能仅仅靠国家实验室的方法来创新,还要建立起支撑创新的产业,通过产业来推动国家的创新发展。

    他的报告得到了高度赞赏,前方的路豁然开朗。1999年的7月,邓中翰正式踏上了归国创业之路。

    打破中国“无芯”历史

    回国创业落户中关村,接下来一系列实际的问题迎面而来。万事开头难。公司成立不久,就遇到了一些让邓中翰颇为费神的事:“为什么注册公司要先有办公室?为什么招聘的清华毕业生需要北京户口?”

    到了1999年冬天,办公地的暖气不足,而且下班之后暖气就停了。初创企业,节约为本,邓中翰想着省一省,熬过这个冬天就好了。到了2001年,账面上真的只剩下100万美元,资金断流的危险即将显现。经过反复权衡,邓中翰和几位创始人狠下心,决定用他们的个人存款、房产和股票抵押给银行贷款。

    除了资金“断流”,邓中翰还面临人才“断流”,当时,国内几乎找不到有经验的芯片设计人才,邓中翰不得不亲自上阵,到清华去兼任教职,培养芯片人才。

    直到2001年,第一枚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码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正式研制成功,第一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多媒体芯片诞生,终结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之后的几年,中星微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星光一号”到“星光五号”数字多媒体芯片接连推出。200511月,中星微顺利实现了又一次华丽转身——在美国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凭借核心技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大陆高科技公司。

    如今,中星微电子多媒体芯片全球销量更是突破了几亿枚,成功占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份额65%以上。

    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更大了

    记者:“星光中国芯”团队现在芯片研发的现状如何?

    邓中翰:近期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我们研发出一款芯片“星光智能一号”,它具有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处理器,简称“NPU”,今年将发布“星光智能二号”,这个芯片能耗更低,运算速度达到第一代的16倍。

    我们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合作牵头推动我国GB25724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国家标准的制定,为我国在“十三五”期间能建成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程可控、全时可用的天网工程和雪亮工程,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记者:目前我国芯片发展情况怎样?

    邓中翰:过去,我们在信息产业里没有核心的芯片,没有话语权。当时3G推迟,也是因为我们有标准,没芯片。这些年来,我们申请了大量的专利,并推出了我们核心的芯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关国家标准,推动了整个围绕着智能化的天网工程、雪亮工程,为老百姓打造平安城市、平安中国。中国在安全方面,已经是世界上的一个名片。

    然而,我国的芯片产业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今后主要三条路同时进行:第一,要在成熟技术路线上追赶国际巨头;第二,要在市场旺盛的一些新兴领域与国际巨头并跑,争取弯道超车;第三,需要有换道超车的思维,敢于在国际前沿的无人地带自主创新,制定标准,打造新动能、新模式和新产业链。

    避免出现“子人才”

    记者:现在应如何吸引高端人才回流?

    邓中翰:这些年来,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冒出来。据统计,现在有1000多家芯片企业在国内。

    国家首先要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环境。第二,要在风险投资、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上有所扶持,这也是吸引高端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硅谷创新创业这么火热也是因为有纳斯达克、有创新创业的神话。应该说,从融资成功、上市角度来说,要更多发挥国家政策的力量来扶持。这样高端人才看到成功故事后,就会更向往在国内扎根,为国家的创新创业做贡献。

    第三,避免创新创业中出现“帽子人才”。我们的人才还是要“以用为本”,一定要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