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男人有个全国皆知的名号:重庆崽儿。由于生在山城江畔,一身钢筋铁骨,生就带有英雄气概,有着与生俱来天赋的激情。有文章概括各大城市的人文景观特点,对重庆用的就是“火爆”。也是,没有激情能火爆吗?
初见聂欣,我们眼前的这个重庆男人不出意料的一副个性鲜明的外形,他笑言:“我的个性和大多数重庆人一样,火爆起来不顾后果。”
又麻又辣,张扬而富有激情,浑身充满能量,这也许就是聂欣个性的真实写照,他是那种有生命力的人,好玩的,有意思的人——喜欢旅游酷爱摄影;欣赏同样不拘小节、真性情的马拉多纳;习惯语态“我个人认为…”;会想采访越王勾践,想知道他在十年的不放弃之后获得的成功到底有多“爽”;会看三十多遍《大话西游》,然后能把里面每一句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梦想成为电影里那个本领高强、感情丰富的齐天大圣。
聂欣认为,是重庆的火锅影响了他的性格,是上上下下的梯坎儿锻炼了他对三维空间的思辨能力。
记者访谈录:
记者:从您工作至今的11年中参与设计的诸多建筑项目里,选一个最令你难忘的,您认为是什么项目?原因?
〓作为一名职业的建筑从业人员,难忘的项目经历了太多;但如果是作为一名单纯的建筑师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让自己难忘或者是骄傲的作品。我目前实在太过年轻,现在任然是在艺术造诣与技术经验的双重积累阶段,正在努力当中。我认为一个好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公司及团队的支持。最近的这几年伴随着公司的发展,我和我自己的团队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入职三年后我被吸纳为天华的合伙人,公司在这个日益壮大和完善的平台上能够给与我们足够的施展才华与抱负的机会。当然,得益于国内目前海量的城市化工程实践,等到这一切从浮华回归平淡之后,中国建筑师一定能够脱颖而出,摘得
建筑设计的桂冠:普利兹克奖!
记者:我们知道您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而现在在上海工作,在您看来内地和沿海的建筑水平有着怎样的差距或差异?
〓这我倒不看作是差距。内地有它优势的地方,正因为没有直接受到“洋快餐”以及沿海地区更加商业化的影响,反而在一些人文世礼方面会相对单纯很多。比如说在成都重庆这些地方,我认识的好些个建筑师,艺术家以及搞文学的人士们,感觉在他们的圈子里真的是典型的“小农集体”,他们不会去捞取什么好大喜功的成就,也不会想着去为这个国家的承担什么重比泰山的责任,一切就是为了取悦自己和朋友们。这样的一种安逸的状态反而让他们出来的作品相当的质朴和可爱。在目前我们这个庸俗不堪,礼崩乐坏的国度,这一点尤为可贵!
当然,相对沿海来讲,内地的信息接收肯定会迟滞一些。国际大师们扎堆似的涌进我们的京沪广深,靠着这些城市的光鲜和时尚劲儿,实现着他们在发达国家也许都不可能实现的作品。我们可以第一时间的近距离“被洗脑”,言必称“参数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福”!这种差异,从每年的重建大和同济大学学生的求职书里就能看的一清二楚。
记者:你认为中国建筑界和国外相比存在着怎样的差距?国内建筑行业发展趋势怎样呢?
〓我个人觉得,这不是单纯的建筑学的差距,是社会整体水准的差距和我们自身的从业心态。好比我们去日本看安藤忠雄的东西,无不被其纯粹的几何空间,简洁的材料表现,梦一般的光影变幻所震撼。但是,我见过国内建筑师做出的同样极具水准的“仿安藤”设计方案,完成效果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我想那不光是因为我们的设计不如日本人的细致深入,还有我们的清水混凝土供货商,我们的工程监理,我们的施工人员——他们不是专业的技术工人,他们被称做:农民工……
如今,在全国大跃进追求GDP的背景下,如今我们的制图被叫做赶图,而我们的设计更被称为生产。这很悲哀,但换句话讲,我们又应该庆幸国内建筑(设计) 行业目前还是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庞大的人口以及它的构成模式决定了城市化进程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停止,设计公司依然会保持门庭若市!实践出真知,有了如此多的机会去积累,才会在整个行业回归平静的时候,升华成一种质变。那个时候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行业的春天。
天华是1997年成立的,伴随着中国住宅改革的步履走到今天,也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未来,天华在巩固自己优势的同时,将会设计出更多更优秀的住宅作品。
[page]
记者:作为天华副总设计师,对天华的发展有怎样的看法?今后天华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我个人觉得,天华发展当然永不停止。我们立足做百年老店!天华的成功在与专注。过去的十年,天华专注于住宅设计市场,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业界留下很多优秀的项目:象上海华润橡树湾,苏州长风别墅……。但发展到现在,天华已经由创立初期的几十号人扩张到今天的1000名员工,全国三个分公司,项目遍布近四十个城市。而我们也力争将天华做成全国最好最大的综合建筑设计公司,这还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包括在近期在全国合适的城市继续开设分支公司,同时最近的一个比较大的动作是公司的设计领域将向城市综合体等公建类项目倾斜,为此我们已经为此储备了相当强的技术人力,以及专门为此而重新设立的分配机制与管理模式。一切都为破茧成蝶的那一刻准备着。
记者:我想知道您这样的建筑师最喜欢什么风格的建筑?
〓各个年龄段喜欢不同的风格的建筑,刚毕业那会儿,对创新型的结构设计较有兴趣。
记者:除了建筑以外的其他圈子里你的偶像是谁?
〓吴贯中,对传统水墨技法进行了革新,印象最深的代表《江南小巷》,只几笔就可以把景物描绘得如此诗意,和建筑师一样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自成一种意境。还有马拉多纳。狂妄不羁,嚣张率性,是个真实的凡人。
记者:听说你还酷爱摄影,去过很多地方,你觉得哪儿在你心目中是最美的?
〓我觉得各有伯仲,印象最深的是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那里寸草不生,热浪滚滚,身临其境你会感觉它的虚幻和漂渺。
记者: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大话西游》。这部电影的逻辑性很强,故事讲得简单易懂,人物也刻画得色彩鲜明。很喜欢,看过很多遍,里面每一句台词都记得。
记者:推荐一本书?
〓推荐谈不上,个人喜欢《明朝那些事》,平时工作太忙,所以希望看一些轻松点的书。但最近在看《资政通鉴》,古文原版的,理解起来比较难,但我觉得对平和自己的心态很有帮助。
记者:如果不当建筑师,你最想从事什么职业?
〓摄影师
记者:最后,对记者建筑网站有什么宝贵的建议?印象最深的记者ID是?
〓因为工作繁忙,所以我上记者一般都是关注行资讯类的信息。个人喜欢上简单、明了、操作的网站,比较钟情不用注册就可以以游客身份回贴或是浏览,太烦琐的操作流程会耽误很多的时间。
我希望记者能更成为一个更加宽泛的建筑行业信息平台,任何人到上面都能很快捷的找到自己想要的资讯。比如新项目,新人才,新方案,新材料,新工艺等。内容是一方面,关键是让使用者以什么方式获取内容。也许记者哪天就像是建筑行业的GOOGLE。印象最深的ID是南萧亭,因为够特别。
[page]
代表作品:外高桥艺术文化中心和万科长风别墅
外高桥艺术文化中心
项目地点:上海
客户: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文化馆
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图书馆
项目时间:2006年
项目规模:20740m2
用地规模:12000m2
绿率:40%
容积率:1.2
项目团队
概念设计成员:黄向明、聂欣、徐晓娟
建筑设计成员:吴旭、陈杨
结构设计成员:邓志勇、王向杰
机电设计成员:余慧、赵向、英杨军
设计理念
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14400平方米,容积率为1.2。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其中地下一层为图书馆、汽车库、自行车库及设备用房;一至四层为多功能影剧院,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五层为多功能厅、培训教室、文化、科普、艺术展示厅。
建筑设计通过对平面功能的合理布局及简洁体量的多样组合,塑造了从室内到室外多层次立体化的丰富空间形态。建筑形态表达上,巨大的玻璃体量由主体基座悬挑而出,犹如巨轮出海,气势磅礴,充分体现出具有海港风貌特色的设计构想。建筑功能依据动静分区及景观利用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排布。各功能之间相对独立,避免了不同属性分区之间的干扰;同时,通过流动的室外公共空间及垂直交通体的联系,各分区间又互为联动,有效地共享了各部分资源。以简洁洗练的手法,体现出文化中心的海港风貌的建筑特点。同时在保证建筑日常运行节能需求的同时,运用不同特性的立面材质表达建筑体量之间的对比,强化建筑造型的视觉冲击力。立面设计也着重考虑了建筑夜景效果,运用漫反
射灯箱,
灯带,灯光喷泉等形式与建筑配合,使文化中心在夜间也能同样成为区域的地标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