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及人脸识别
昨天,清华大学一教授关于人工智能的言论引起不小讨论。以下是教授的言论(节选):
“胡扯,所谓的人工智能都是胡扯!”
“在人类的发明史上,从来都是应用、需求领先,从来都不是技术领先的。
“现在AI可知的应用就只有图像解析。”
“但不管是安防还是互联网领域,只要你是可知的应用,那你就老老实实的说你在做应用、在做图像解析,不要吆喝着所谓的‘人工智能’。”
“如果你说你纯属做AI,那多半就是纯属忽悠。
不知道李彦宏或者马云听到这个言论做何感想?相信教授的本意是告诫大家踏踏实实做产品应用,而不是蹭人工智能的噱头,不是所有产品都套上“AI”概念,更不是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资格说自己“做AI”的,更不要“过火宣传”。关于需求领先还是技术领先,有点类似“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讨论一样,见仁见智。
肯德基刷脸,马云再一次拉风
昨天,肯德基刷脸的新闻同样引起不小的关注和刷屏。今年人脸识别的新闻太多了,刷厕所取卫生纸、刷高铁、地铁布控,各种人脸新闻,充斥各种媒体。这一次,肯德基刷脸事件引起关注,因为相比之前的各种小case案例,此事件可能上升到“第三次人机”交互层面。
刷脸支付的落地,意味着继现金、银行卡、
手机支付之后,又多了一种新的支付方式,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即便忘带钱包、手机没电,也能进行支付。此外,这也意味着人机交互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用户与机器的交互手段从最早的电脑,到手机,到现在可以脱离设备的束缚,靠人本身就能完成。
早期的刷脸事件,无论是APP登录、高铁或者人脸布控,实际上是都不是支付应用,对错误率要求没有“支付”那么高,刷脸「支付」比「登录」离资金更近,安全性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刷脸支付是在线下公共设备和开放环境下进行,真实场景复杂多变:灯光、人群、角度、人脸信息是否为照片、视频是否冒充等。如今落地支付场景,确实是“人脸”大事件。
刷脸识别的过程及应用很简单
首先,在支付宝中开通「刷脸支付」功能,在支付宝实名
认证时,要求你进行的一次人脸识别输入,而当时的数据已经存在于支付宝数据库中。开通后在自助点餐机上选好餐,进入支付页面,选择“支付宝刷脸付”,然后进行人脸识别,大约需要1-2秒,再输入与账号绑定的手机号,确认后即可支付,支付过程不到10秒。
刷脸识别的背后的技术支撑
肯德基“刷脸支付”由蚂蚁金服和旷视(Face++)共同研发实现的: 刷脸其实是替代了刷卡或扫描二维码的过程,为我们省去了掏手机并唤醒应用的时间和麻烦。为了确保安全性,K PRO(杭州肯德基店)在刷脸过程中,支付宝新的技术(3D 结构光深度相机)可以抵抗各种真实伪造攻击,不管是用3D重建及人融合的软件,还是屏幕重放/打印
面具,又或者拿打印照片/数字照片等,能抵御各种伪造攻击。当然你的人脸信息也都会妥善保存,保护个人隐私。
从支付宝公布的消息看,这代技术误识别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一,这是个已经达到了金融级人脸支付的级别,相当高的标准。另外,目前支付宝还在实验室测试了更先进成果,即双胞胎、四胞胎的人脸也能被轻松识别。所以从这个节奏来看,今天杭州肯德基KPRO餐厅上线的“刷脸支付”,是该技术迈出实验室的第一步,后续肯定还会继续更新升级。
中国的人工智能全球领先程度
目前我国做人脸识别的技术服务公司有三十家左右,其中比较被认可和知名度较高的四五家独角兽公司,是旷视科技(FACE++)、商汤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格灵深瞳!
旷视科技2011年成立;云从科技成立最晚,2015年成立;依图科技和商汤科技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成立。目前,这四家独角兽在金融人脸识别领域都有所涉及,略有区分。
旷视科技的“天眼布控”系统
依图科技人脸识别主要服务于安防,在金融主要落地的有刷脸取款和身份验证,招商银行就是其合作机构之一;商汤科技目前主要有应用于京东金融的人脸登录以及招商银行等机构的身份验证;旷视科技目前主要是应用于支付宝的刷脸支付、登录以及身份验证;云从科技与农行推出ATM机刷脸取款,与收付宝合作刷脸支付,以及为多家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
人工智能业界看来,这一波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大数据,因为算法上有深度学习的支持之外,中国海量大数据的储存,一方面是给了科技企业以及技术开发者广泛的练手的平台, 另一方面,五花八门的场景应用也提供给企业可以变现的通道。
人工智能是非常消耗大数据储备的“监督性学习场景”,有足够多的量才能满足训练数据。从技术层面上看,中国的人脸识别技术虽然从基础研究的角度要晚于欧美,但从数据量和技术的创新角度是慢慢赶上了国外的水平。数据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就好比原材料,没有原材料就好比通俗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回到安防领域,目前发力“AI+安防”概念的企业,除海康、大华、宇视、网力、科达等主流安防厂商外,还有商汤、旷视等新兴算法公司。由于算法公司科技光环的存在,市场存在这样一种错觉,认为识别就是算法公司的“专属区”。诚然,这些新兴算法公司在识别技术和识别准确率上都有不俗表现,但是安防厂商拥有更丰富的行业大数据应用及
公共安全实战经验,对客户需求了解也更为深刻、精准,算法+应用的结合,更容易落地到实战中。